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独自闪烁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就是孤独症儿童。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2008年起,将每年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理解及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 一、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流障碍、兴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每36名8岁儿童中就有1名ASD患儿。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0—6岁儿童ASD患病率达1.8%,6-12岁儿童ASD患病率为 0.7%。 二、孤独症有哪些“信号” 1.社交互动的“绝缘体”:孤独症儿童往往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明显障碍。他们常常缺少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没有反应,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不懂得社交规则,也无法根据社交场景调整自己的行为,很难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2.语言交流的“迷失者”:语言发展迟缓或异常,这也是很多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他们可能在语言理解能力上受损,语言发育迟缓,说话较晚。也可能存在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比如重复刻板语言、代词使用错误(分不清 “你”“我”),语调、语速也可能与常人不同,言语运用能力差。要注意单纯语言发育障碍和孤独症的鉴别。 3.行为模式的 “执着者”:孤独症儿童通常对特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痴迷,如反复排列玩具、旋转物品等。他们对生活环境和日常规律的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发生改变,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哭闹不止。同时,还可能伴有重复刻板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转圈等。 4.感觉体验的“异常者”:部分患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但对某些特定刺激,如汽笛声、强光变化等异常敏感,会表现出惊恐或烦躁不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对衣物材质、食物口感等有特殊要求。 三、如何帮助孤独症群体? 1.早期发现: 2.家庭支持: 家庭是孤独症患者最坚实的后盾。家长要积极学习孤独症相关知识,配合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家庭干预训练,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耐心和关爱。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避免因长期照顾孩子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或加入孤独症家长互助组织,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互相鼓励。 黑龙江省妇幼保健院呼吁全社会关注孤独症群体,从了解孤独症开始,用爱与理解为孤独症群体点亮一盏温暖的灯,让这些“星星的孩子”能够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