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儿子,咱爷俩一起瘦”——省妇幼体重管理门诊个性化干预,助力父子健康重启
2025-04-02 15:48:52 来源:黑龙江省妇幼保健院 点击量:53

近日,省妇幼体重管理门诊接诊了一对特殊的父子患者——42岁的先生(化名)与其11岁的儿子小(化名)。父子二人肉眼可见的体重超标经过体重管理门诊多学科团队的初步诊查父亲张先生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达32.7,超声显示:肝脂肪重度沉积;儿子小乐虽年仅11岁,身高154,5cm,体重已达73.6kg,与身高对应的标准体重44kg相比,多了近30kg肝脂肪也呈现中度沉积因工作没能来诊的妈妈,据父子俩描述体重也超标。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聚集性肥胖”及儿童代谢健康风险病例。  

  

肥胖危机:父子健康亮红灯  

先生自述,因长期高脂高碳饮食、频繁在外就餐及久坐办公,体重逐年增长,近期常感乏力、活动后气短,体检更发现肝功能异常。其子小乐近几年日常运动量不足,偏爱重口味、含糖饮料,体重远超同龄人。接诊医生指出,父子二人已进入代谢综合征前期,若不及时干预,未来可能面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处于该阶段的儿童更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性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水平  

张先生:大夫,那我们马上开始减肥吧!

体重管理门诊医生:家长别着急,体重管理不是一蹴而就,咱们需要慢慢来。

一周饮食观察+家庭习惯“大改造”

针对父子二人的健康问题,体重管理门诊团队制定为期一周的观察干预计划:  

1.一周自然饮食评估了解父子二人一直以来的饮食习惯尤为关键,体重管理不是短期的行为,要切合家庭实际出发,量身定做个性化饮食方案  

2. 趣味运动处方:一周自然饮食观察的过程中,指导父亲每日快走结合抗阻训练儿子先减少每日坐车出行的时间,将每日上下学乘车改成每日上下学步行;父子同在家里的时候开展为时20分钟的原地快慢交替走,逐渐提升父子俩的运动积极性  

3. 心理认知干预:开展家庭健康课堂,建立“非食物奖励机制”,并疏导儿童因肥胖导致的自卑情绪。张先生在体重管理门诊坦言:儿子目前只跟比他还要胖的同学交朋友,也不怪其他孩子不跟他们玩,追逐跑跳他俩都跟不上人家。 

  

省妇幼呼吁:体重管理需打“持久战”  

“许多患者误以为短期减重即可一劳永逸,实则肥胖管理重在长期坚持。”体重管理门诊强调,本例中父亲肝功能已受损,儿子处于生长发育期,极端节食或剧烈运动均不适用。为此制定阶梯式目标:首月减重3%-5%,3个月复查肝功能和代谢指标,并通过建立家庭打卡群持续监督。  

未来展望:家校医联动破题“小胖墩”  

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 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增至 28.0%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为4178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2% 。肥胖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了国人的生命质量并增加了国民医疗负担。该病例中,医生特别嘱咐张先生和小乐单位、在学校饮食的注意事项,并计划引入心理认知干预,避免减重过程中的心理波动。先生坦言:家里长辈总觉得胖是‘福气’,现在全家一起改变,健康才是真正的福。”  

体重管理门诊特别提示:肥胖防治需从家庭生活模式入手,建议有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更要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避免将高热量食物作为奖励,共同营造“动起来”的家庭氛围。  

名词解释

BMI(身体质量指数)评估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BMI=体重(kg)/身高(m)2

BMI分级标准:成人BMI≥28为肥胖;儿童肥胖需参照年龄、性别特异性生长曲线。  

家庭聚集性肥胖:是指一个家庭中成员间的体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现象与遗传因素和共同的生活方式有关。